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
2024年3月19日  
 
隋氏起源之谜
隋氏起源1
隋氏起源2
隋氏起源3
隋氏起源4
莱阳隋氏声明
 
 
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頁 > 隋氏起源之谜 【字体:    

隋氏历史之迷 
一、姓的出现:根据历史记载隋姓最早出现于约周朝春秋时代随国(湖北随州)和战国时代随邑(山西介休),可能为两源。随国国君随侯是周朝姬姓王侯,炎帝后裔,人称随侯,根据当时取姓习惯,子民大都随国姓;随邑随姓是因晋国大夫范会,食采于随,人称随会,其子孙以随为姓。
 
二、汉朝隋姓历史人物:两汉时期隋姓涌现出随何、随昱、随清娱、随藩等历史有记载的人物,随姓较辉煌的一页。随何:汉王刘邦谋士,护军中尉。毛遂自荐劝项羽部下淮南王英(琼)布归顺汉王,表现出机智果敢的聪明才智,解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击败了项羽,建立汉朝,随何功不可没;随昱:王莽末期,卢芳诈称是汉武帝曾孙刘伯始,起兵造反占据安定,后与匈奴联手,自立为汉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随昱顺应历史潮流,胁迫卢芳归顺刘秀。使两汉对峙的局面成为一统江山,可为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随清娱:司马迁侍妾,在司马迁遭迫害和受宫刑后,坚持留在司马迁身边,与其四处奔波,考察历史,为历史巨著《史记》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后人尊称为“美人”,与西施、卓文君等齐名,传为佳话。 

三、“随”与“隋”的演化:在周朝时由随国和随邑而产生了随姓,但没有明确的随姓记录。譬喻随侯其子孙叫什么是没记载的;随会的子孙以随为姓也无法考证。但是,从汉史记载有随何、随昱、随清娱、随藩的记录,可以明确断定随姓的存在。只是当时只有“随”字,却没有“隋”字。隋朝杨坚称帝前,封号为“随国公”,建立隋朝时以随为国号,因其忌讳“随”的含义,而去其走之改为“隋”字,自此后“随”姓皆以“隋”为姓。所以隋朝之前的文献资料所记录的随姓都应是“随”字,若有“隋”即是勘误,汉史记载的隋昱就是典型例子(有关资料就其勘误有注解)。
 
四、隋姓的远祖:关于隋姓的远祖究竟是谁,说法不一,是否有两源隋姓已无可考证。认为来自于随国的其根据是:山东寿光彭家道口十七世祖隋不矜掘井得一印上刻:流分汉东源本漆沮;下刻:五原太守随昱印。(汉:指湖北汉水;漆:湖北漆河;沮:指湖北沮河),随国也就在汉水以东,所以依此而言,隋姓来源于随国是可信的。认为隋姓是随会的后代的说法,没有可以信服的传说,而且认为随会来源于随国,更有点牵强附会。所以,隋姓来源于随国较有说服力。 

五、隋姓在宋朝末期的迁徙传说:当今隋姓大多来源于山东。而山东隋姓是宋末自河南固始迁徙而来。有传说当时共有三支:长支留在固始;二、三支迁往山东的兖州和栖霞蛇窝泊。 

六、栖霞隋姓之迷:隋姓于宋朝末期(约1160年左右)做官定居栖霞。于明宣德丙午正月二日(1426年)家族祠堂夜失火而焚,祖先资料皆失,十二世祖隋盛于明朝成化甲午春(1473年)重修家谱,此时已有残缺。不幸的是此谱后来由于战乱烧毁,直至十八世纪重修。所以目前隋姓一至十二世的资料都已经是不解之迷,可能是靠记忆和碑文、地方志考证而撮合成。一世公认为一人,有称之为始祖,无名讳。有认为隋世继为始祖;二世公认为一人,有隋世继和隋义之说。但从蛇窝泊祖坟的布位分析看,可能二世在两人以上,这就验证了隋世继在二世的可能性;三世应不少于两人,理由是,蛇窝泊祖坟的排位看是不少于两人,而高密祖坟四世祖隋宝的右上方有一座坟,应是三世祖。五世祖隋世昌墓的上方位置并排有三座墓,应为三世。中间右上方有一座墓应为四世。所以就此分析而言三世不少于五人;四世至少有四人之上。五世与世昌并排有四座坟墓;隋宝墓下有一位;蛇窝泊墓不少于两位;所以五世在墓图看至少已经显示八位。家谱资料记载五世有十一位;六世不全,能找到的名讳也有七位(世荣、国太、国和、国英、国华、国政、国纪);七世有(季秀、季祥、季安、仲良、仲温、仲恭、仲俭、孟仁、孟义、孟智)十位;八世有(白言、白章、白瑞、白莲、白玉、白桂、白心、清泰、清远、清高、清吉)十一位;九世家传序记录了九支之说共十三人,即:志成、志远、志宽、志德、志仁、志义、志高、志贤、志智、志常、志刚、志孝、志美。而与族谱记载没有共同之处,族谱记载了:成、达、文进、文信、信五位;在十世据资料记载有十义兄弟之说,而现有家谱只有均义一人,家传序乐义、智义之说,其他资料有存义、同义。加起来也只有五位。从此分析可看出十二世之前的资料比较复杂。从字里行间还可以找到好多谬误之处。譬喻五世国忠与六世国英、国华凡字相同,有可能是根据碑记年代推断出来的,而国忠很可能是六世祖的名讳;再一个五世祖世昌与六世世荣的凡字相同,也是一个大误,不过有的资料记载叫锡荣,如果是的话在辈份上没什么可说的。另外中国自古以来,对于“辈”字使用是比较严肃和传统的,就是现代社会也延续了这样的传统。家谱记载三世、四世及十二世以后大多都符合传统习惯(家传序记载的九支之说的名讳就完全符合传统“辈”字用法)。而五至十二世,特别是五世差别很大。打破了惯例,这不符合当时的用名习惯。这充分证明了家庙被焚,家谱遗失的记载。而后来这些资料的来历应靠记忆、碑记、史料考证而来。由于这部分在元朝时期,当时隋氏属于官宦家庭,有功名的较多(特别五世),碑记、地方志记载较多,在当时有身份的人有“名”和“字”,很容易混淆。加上当时文化、物质条件的限制,难免出现错误之处。 

七、由于古时建家谱,同辈按大小排位(或把先逝者在同辈前),当时没有标注直系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当时文化条件所限制。久而久之,只记得辈份,而直系关系就容易混淆了。隋氏家谱所有版本的缺陷都在此。目前隋姓都自认为是隋世昌的后代,其实不然。根据当时隋氏祖先的基本情况推断,由于是官宦家庭,在四、五世多数都有功名,所以后代应当很旺盛,不可能象《定海郡隋氏族谱》记载的只世昌一支。根据《隋氏家传序》分析:其一是长支志成、志远,住寿光、乐安:二支志宽、志德,住高密、即墨的隋氏后裔应为世昌兄长的后代。当时元皇庆年间(1312年)迁徙他乡,经考证世昌于一二八七年去世,当时六十一岁,到一三一二年,如果有重孙(八世)也就在几岁,不大可能向外迁徙,加之长子长孙是家庭和官位的承袭者。所以这两支很可能是隋世昌兄长的子孙或者隋氏另有长支,即五世祖之前一至四世还有长支。而世昌的后代可能是四支志高,住莱阳支;五支志贤,住栖霞支。而九支志美(住莱阳)可能是四世族隋安的后代,隋宝祖去高密做官,从有祖坟而言家眷可能也落户高密。(世昌是获取功名在莱阳落户)隋安祖始终在莱阳做官,其后代应在莱阳。其他几支就难以定论了。 

八、七世的凡字:《定海郡隋氏族谱》只记载了世昌的后裔仲温、仲良、仲恭,辈字为“仲”。传统上常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季”来排位大小,古人也常依次作为辈字应用,从而可以分辨大小。而在其它家谱资料记载了“孟仁、孟义、孟智、仲温、仲良、仲恭、仲俭、季秀、季祥、季安”,如果根据古代传统来推断的话,有一定的根据,验证了在九世九支之说是正确的。 

九、目前发现的隋氏支谱有山东即墨团标庄隋氏支谱,奉十一祖隋赟为始祖,即一世;山东烟台福山南关,十二世祖隋兴为始祖,即一世。(注:指未按隋氏通谱记世方法排列的家谱)* 

        (注:所有序、说明、简介等末尾带“*”号,为摘抄或自编,仅供参考)


摘自德林在万家姓网站上的留言

 
隋氏族谱网.版权所有 建立于公元2006年8月26日 公元2006年10月20日正式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