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家谱网序 隋氏修谱历世族人之壮举此不赘述。自1920年莱阳县二十五世隋文礼作“续修重印通谱序”之后,直至现在,东三省70年来已知再未修谱。悠悠岁月,往事如烟,战乱与时敝,族人为糊口而奔波异地,互不沟通往来,更谈不上续谱。如今欣逢盛世,修谱之念早已萌动,自1986年至今,孤军奋战,族人参与,幸得山东栖霞县博物馆李元章先生,地名办王文年先生、崔宝华女士鼎力相助,始得二十四世隋锡龄重修《定海郡隋氏通谱》共八卷,一展全明。资费与劳形自不必谈,一心执着,不完族谱誓不甘心。广彬无嗣,只有一女,修谱动力源于先人感召,心动亦笔动,人生乃匆匆过客,墓碑棺椁皆虚幻之物,唯留族谱之字,方不愧对先祖跋涉之志,益于儿孙。而今之辈,岳丈为亲,麻朋为友,甘为钱奴,不屑宗族,悲哉怜哉!几度春节,亲赴黑龙江四县,面族修谱。今喜得网上徐州二十七世隋德林之谱息,倍感交集,北方修谱之时南方亦动笔,喜哉乐哉。今将修谱几篇小章登出,供族人斧正利用,诚希指点交流,欢迎联系。当吾百年,欣赴黄泉,无憾之。 吉林省农安县靠山镇(栖霞官道支系) 二十八世 广彬 2006年春节
一、 隋姓起源 [源自姬姓 史料可证] 隋姓,本姓姬。姬姓,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皇帝的姓氏,因皇帝生于姬水之滨,于是以姬为姓。皇帝的曾孙、帝喾的二儿子后稷,名弃,为周族的始祖。传说弃的母亲是有邰氏之女姜原,有一次,姜原郊游时,见一巨人脚印,便好奇地去踩这个巨印,不料一踏上巨印便觉身动,于是就怀孕了,一年后生一男孩,帝喾和姜原认为这个孩子是不祥之物,便弃之于窄巷之中,想让牛马把他踏死,奇怪的是往来的牛马都避而不踏。于是他们又想把他扔到山林中让虎豹吃了他,但恰逢林中有很多人,便又转而将他放在渠中的冰上,想把他冻死,这时群鸟飞来以其羽翼覆他,为之保暖,姜原看到这样的情景,认为这个男孩一定是个神,便马上抱回家扶养,并取名为“弃”。弃长大后,很喜欢从事农业生产,他根据地理条件种植农作物,别人也都向他学习,跟着效法,并大有收获。尧时让弃作了农师的官职,舜时因弃兴农有功,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号后稷,别姓姬氏。传到第四代公刘时,农业经济更为发展,开始兴盛起来,并定居于豳地(今陕西旬邑西)。到了第十三代古公檀父时,因避戎狄部的侵扰,举族迁到岐山之南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改国号为周,史称周族。自此西周日益强盛,成为一个诸侯国。传到西伯侯,即周文王时,文王施行仁政,使得四海诸侯大都归服于周,于是文王又将国都从岐迁入丰地(今陕西沣水西岸)。不久周文王死去,由他的儿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就在周的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商王纣却宠幸妲己,大修离宫别馆,对反对他的大臣施用酷刑。大臣人人自危,全国人民怨声载道,在其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各诸侯纷纷叛离,周边各部落也乘机内侵。周武王见时机已到,便通知各诸侯国讨伐商纣王。公园前11世纪周武王及诸侯率兵车四千辆陈师于牧野(约在河南汲县境),纣王闻讯发兵七十万抵抗,纣王兵将虽众,无奈军心不定,交战中商兵纷纷倒戈依附于周武王,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穿上缀满珠宝的衣服,纵火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各诸侯都朝拜周武王,尊他为天子,周朝正式建立。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积极采取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建立起以姬姓为中心的姬周王朝,以确定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为达到“封建亲戚以屏周”的目的,周武王把姬姓族人主要分封在泾、渭、洛河谷地带。据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统计,周初分封71国,姬姓国共有53个,而姬姓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16国,他们是:管(今河南郑州)、蔡(今河南上蔡)、成(今山东城武县东南)、滕(今山东滕县)、毕、原、酆、郇(今山西霍县)、鲁、卫、毛、聃、郜(今山东城武县东南)。属于武王之子的有4国,周公后裔的有6国等等。其中周武王的母弟,即周文王的第八子毛叔郑被分封到渭河上游今岐山、扶风一带的毛国。叔郑是辅佐周武王检查周朝的功臣之一,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战争。《史记》中记载:周武王祭祖拜神建立周朝的那一天,武王率众来到祭坛,灭商功臣周公旦拿着大铖、毕公握着小铖立在周武王左右,散宜生、太颠、闳大等人手持长剑以保卫武王,毛叔郑、召公、师尚父等各司其职,站立祭坛两侧,随后巫师祝词以祭神祖,并宣布周朝建立,分封诸侯。 (引自:陕西省西北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李文遴女士撰书。百家姓书库——《毛》)
二、 隋姓考源流初 初考,广彬未免狂妄,所见数本姓氏考证之类书册,独不见隋姓,《百家姓》也无,实乃本族大憾,故定为“初考”,不认过分。亦狂亦妄本人不计,仅供族人斧正,以示子孙明知。 隋,汉字书中首先见《易经》第十七卦——随卦,其后春秋时期有随国产生。 据郑樵《通志·氏族》记载,随国,位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分封爵位为侯爵。为周同姓诸侯国,后亡于楚,成为楚国附庸,后裔以随为氏。 隋氏源流的一个最主要起源是西周王室分封(前1066——771年)多以国分封和以地分封,之后便以国与地之名为氏。周王室同姓(姬姓)封国,异姓封国与历代存留下的小国小邦三种情况。卫、晋、鲁是大侯国,在大侯国附近,又封了许多同姓小国。周文王的14子姬叔绣的滕国(今山东滕县),周太王次子钟雍后裔虞国(今山西平陆),这些小国尊奉大国为大宗(如滕国宗鲁国、虞国宗晋国),他们分别为滕氏、虞氏。以周王室同姓(姬)之国名为氏的有:鲁、晋、卫、蔡、郑、关、魏、韩、何、胡、耿、隋等49氏。这便是隋氏起源的最初情况。 西周时周宣王一位大夫叫杜伯,无罪被杀,其子孙逃难于范地与随地(分属河南范阳与山西介休),其后裔在此励精图治,延续家族,杜伯之重孙——士会,被封为晋国大夫,字季,食禄于随范两地,所以又称随会、随季或范季,辅佐晋文公、襄公、成公、景公。景公7年,随会率师灭赤翟的甲氏留吁铎辰,升为中军元帅,执掌国政,修订法律,死后称范武子、随武子。这是随氏起源的又一种情况。 隋朝时期(581—618年)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被北周(557—581年)封为随国公,杨坚被禅让于北周之后,统一南北朝(420—589)公园589年灭陈,完成统一,定国号为随,杨坚认为随“有走之 ”与江山不利,去“走之傍”改为隋,遂分“随”“隋”二姓。隋朝经三帝37年被唐所灭。 古代的姓与氏是分开的,一个祖宗的祖先姓什么,其子孙其支系都是不同的“氏”。先秦以前,父子不必同氏,一个人也可以有几个氏。氏是宗(姓)分出去的支系,是始祖的符号标志,即氏为大,姓为小,先秦命氏的方法不一,或以国为氏,以邑为氏,或以字为氏等等,因此每当分出一个支族,就要出现一个新的姓氏——改姓。 所以隋姓的产生可以定论,隋姓由西周(公园前1066——771)时期周宗室姬姓封地形成,后裔以此为姓,在隋唐时固定,由随改为隋。
三、 隋氏行辈歌与祖训 行辈歌即一个宗族的排字,字数不一,有五字、十字、二十字、五十字、百字不等。目的为了宗族后续修谱不致紊乱,同时称呼找辈容易,多由族人议定,需德高望重,有文化修养的人来拟定,或邀请他人协定,为了便于支族取名而分别编制的行辈,多以歌谣的形式,保证宗族子弟的辈次明确,每个字代表一辈人,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所以称“行辈歌”(读杭音)。行辈歌取字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认真严密的推敲,最终拍板而成,都是代表宗族之言,意志,表达族人一种美好向上的愿望,希望族人发扬祖先忠厚的美德,保证宗族未来的兴旺和昌盛。行辈歌以十字、二十字多见,太多则不现实。如果按20年一代计算,百字辈排序则需两千年时间。 行辈歌取名一般以五个途径。《涧州许氏宗谱》卷之十排行小引云: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饮食、不以牲畜、不以器币”。 隋氏行辈歌现整理如下: 1、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东昌邑遵祖公议二十字由三十一世始以此命字: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修 德 传 先 祖 功 臣 衍 泽 长 忠 清 连 盛 业 海 岱 永 书 香 2、莱阳二十五世孙隋文礼修谱制定行辈歌(民国九年1920年) 允 国 中 文 士 安 家 福 寿 崇 千 秋 遵 祖 德 万 世 继 宗 功 3、吉林省农安县万金塔乡苇子沟支系十字行辈歌: 本十字含泰来、依安、肇东、扶余二龙、木兰大贵镇、农安好来宝、杨树林赵万禄等众多支系,共议定时间暂无考证,据推测,1892年隋同文等作序证明,居栖霞支族先祖为三支九世(隋志仁、隋志义)与八支(隋志孝)三人,其后裔北迁之后在关东议定行辈,计十字: 修 世 天 连 福 广 成 吉 利 兴 4、吉林省德惠市天台乡崔家堡子支系十字辈歌 栖霞县石角夼支系,雍正四年迁辽宁金州北三岛湾 廷 长 振 春 景 国 兴 永 殿 元 5、海阳县大阎家迁吉林省农安县新农乡蒿子站村三门刘家支系行辈歌 长 殿 永 树 德 万 世 庆 宏 志 6、木兰县东兴镇东北村隋文彬口传行辈歌(1964年) 学 彦 永 元 福,文 明 世 援 兴, 国 政 仁 德 志,民 泽 金 秀 春。
隋氏祖训 训曰:勿不孝,勿不悌。勿饰祚而欺族愚,勿挟术而纲族利。 有忧必恤,有丧必赴,勿叔侄而赌博也,勿昆弟而争颂也,勿嫡庶而争产地。 ——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议定(见房社序)。 训解:对老人长辈莫要不忠不孝;弟弟要尊敬兄(长为悌);高位高福为祚,即不要自认高高在上而欺辱族人;更不要以心术及卑劣手段压制族人;同情救济为恤,家人有难尽力帮助;死人必须到场赴丧料理;叔侄之间不许赌博玩耍。昆弟即昆仲之意,旧称兄弟为昆仲。兄弟之间更不能上公堂打官司。家产及土地房屋分置也不要因亲娘后母所生之子而致歧视(正妻所生为嫡,妾所生为庶)。——广彬解。
四、 一八五一年谱序 隋氏之先,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人也。始祖隋世继于兰封茔忠勇公之曾祖也,始祖至后宋以来,相传三世至安远大将军定海侯忠勇公(隋世昌)在载典册,斑斑可考。安远公兄弟十一人之众多,凡我族人,其先皆源自莱邑,而后迁莱阳、海阳、即墨、乐安、寿光、文登等诸邦,世远年湮,而辈行不知,实有难言之矣。兄弟、叔侄两不认貌,言辈行齿,历年久远,再在可考。 自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莱州掖县二十一世孙隋宗舜在山东修此谱序,以叙名祖宗开基及历代之迁居,昭然可考,而后迁辽东未曾修此谱序,况至今八九十年,有志者恐关山难越,禅跋涉之苦,使昭穆不致有紊,支派不能失序。余欲修谱而不能适彼远方。盖闻家有谱如国之有史,国无史而纲纪紊,家无谱而宗法废,谱之宜修急急矣。幸而即墨县团彪庄代孙元贵因母亡未送终,情愿传此谱序以免不孝之罪也。走赴辽东各处重修谱书,奉省上下各城皆本支宗派。各处虽千有余里,总要面质族人,序其行齿,传之十世、百世,永不坠者皆修谱之功也。 本山东谱书支派考明续之若为宗,若为祖,若为叔侄,若为兄弟,行辈支裔,展卷而了然,远者必至,贫者不削,推此修谱之益有功于先人,尤大有益于辽东之族者,岂浅鲜哉,是虽未能敬宗尊祖以亲九族,以志人伦不紊云尔。 开甲 祖宗代孙 谨序 汝龄 即墨县团彪庄代孙:元贵 咸丰元年十月撰修(1851年)
注:本谱序收藏于吉林省农安县万金塔乡苇子沟支系隋福林处(二十七世)祖籍:登州栖霞县牡丹乡八甲府(今官道镇)即本作者二十八世隋广彬处。分析本谱序产生时间与山东各地修谱没有联系。
五、 隋公宗派碑文 安远大将军万户隋公宗派功烈之碑 翰林侍制大仲大夫同知制 诰 国 史 古者不铭不颂,蕴丰功盛德,泯迹无闻,后世圣人由闻宗之生,制良史之著,故得江汉,炳若日星而照。然义见自三代以下,秦汉隋唐以考其忠臣烈士,载在典册,勒之金石,以起贤用远,神道垂之万事而无穷,故隋公宗派由来源远,绵绵瓜瓞,不胜枚举。 高祖隋公系登州栖霞人也,世继于兰封茔,曾祖先迁莱阳,以耕稼为业,耘籽之余每涉经史,相传盖有年矣,祖母孙氏公恒,怀淳德以宽慈,济仁爱施善事,乃生二子,长曰宝,次曰安。金元之际宝选为先统军,赴武会试,向其貌威雄伟,充管军,遂教练军旅整齐,雷策有功,命赐铜印金牌,授怀远大将军,管军统领,还镇横村海口,使居者有饪席之安,凛英烈孤标,威声远震十有余年,于斯一旦,大元开统,鸿业昆众,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若余坚壁拒敌,即死于锋刃不能顺天从人!”预示率众以迎,王师将帅闻其归服之诚,即将少祖就充莱阳县令,奉公以勤教民,后又充莱州判官,屋殿任政有先声,后任高密令,上下登仕四十余年,颂美之功未可胜计。 宝公二娶(两房),生六男二女。王氏生三男一女,长曰伯元,次曰伯男,季德仁;李氏生三男一女,长曰国忠,次曰世昌,季世荣。少祖(隋安)三娶生五男二女,刘氏育长曰演,次曰显,季曰德义,任氏育二男一女,长曰德,次曰玉,祝氏育一女。 宝公自任以来,其功干炼,亦昭彰乡国。长子伯元承袭父职,亦充高密令,其武艺精祥,用兵甚善。自甲寅冬十日(1254年)蒙行省遣使,计出诡谋,与宋师曰盟克至数日,献南海州复还,预以潜师伏境,是夜将丰,果闻宋师数万,次日乘战船默趋城下,遂号令击鼓,燃烽燧,合兵击之,宋师败溃,擒降过半。受赏彩缎、素缣各二百匹。继功海州,复取涟水,累立奇功,时擢充管军万户,届至九年老疾辞世。 次子伯南充省差提领,德仁泰州盐场管军,德义仍承袭父巡检之职。四子国忠幼习文笔,长乐武功,躯长约七尺许,能使三停刀重三十余斤,跟随罕官人(蒙人)攻打凉州获功,升充克校副尉,后次行省出征,选充队官,归。癸丑夏五月(1253年)败宋将并安抚于石湫口,后攻东海涟水获功,受赏赐甚厚,擢充管马军千户。中通四年(1259年)奉上赐寿民官,任莱阳薄尉。 叔世荣自幼熟于弓骑,其躯七尺有余,闻命大举雄师纵行, 枢密院南征渡大江,至丁家州败宋相贾平章师旅,镇江府大战败孙虎臣士卒,复下泰州,如此三度立功,奉命颁降赦牒铜印,授中校显尉,管军总把。 至元十二年(1272年)攻常州,复克苏抚等州,复立大功,颁降宣命铜印,授 路将军,赐紫锦服,管军万户。 父世昌幼负大志,偏猎经史,又善弓骑,能使浑铁枪四十余斤。既冠加智勇刚毅之资,纵横各省征伐,取东海州。复攻涟水,与宋师继战有功,先帝(忽必烈)赐课银及大宛良马,仍擢统领队管军千户。至元二年(1262年)颁降铜印。充军奥鲁长官。七年夏六月首围襄樊,充军军都,镇抚安峰成功,颁降宣命升充管军千户。八年冬十月于鹿门山南方行阵之际,遇宋军伏兵掩于原壑而未至惊敌,以防兵道诡败,公观其谲谋大败之。九年秋九月甲子,宋将矮张总管夜驾楼船数百艘于襄阳城顺江而上,公引精兵决战,已标上功,夜间亲冒矢石纷落,上下战至晓成功。十年春正月复攻襄樊其战船三百余艘,夜间大战数日,使得援军至,二月襄阳归复。十一月(1271年)夏秋九月颁降宣命银牌,授武略将军,冬十月进兵郢州,取巨水堡城,复攻沙洋新旧二城,次日渡江至鄂州,在江中与宋师大战,遂擒宋将二员。十二年春兵至丁家州,率精兵驾战舰,败宋相贾平师于江上,二月建康归服。夏五月颁降宣命赐金牌赏课银一千两。冬十月至瓜州固守扬州失散年春三月于丁村修筑军堡,断绝宋师粮道。率三千余军攻高邮宋军,逢高邮湖泊三渡与宋军交战且累战累胜,秋七月睢阳方下,复计功受课银充令扬州四城兵马使。八月奉宣唤平南有功,令赴厥朝见。冬十月未烈丹墀上拜见天子,龙颜大悦,赦赐宣命宣武大将军,赐锦袍一领,宝鞍一面,授御宴数会而还。十四年夏四月,蒙古汉军收野人(土匪)于司空山,宋之叛将刘安抚妻沈旗总官泊黄山等七处人马次俱降,复立大功。十七年(1277年)春三月颁降宣命铜印两棵,管军万户,兼诸路军民达鲁花赤(掌印官)。十九年冬十一月颁降宣命虎符金牌,赐紫荔金带,授安远大将军,管军万户。 至元二十三年(1283年)迁沂郯,镇守淮安路。公配夫人于氏,生一子名国华。男国英配鹿氏生三子,长曰仲温,次曰仲良,季曰仲恭。与安远公(隋世昌)同气者十一人,其子孙众多未及俱载,兹尔国英远想祖圣恩德,思天恩浩荡三十余年,丰功盛烈,美德芳名,龙琰丰碑,著显扬之行,由是采摭祖胤相传之序,并及生平真迹命予撰序,以永光后世,辞不获己,谨按实录,故述而为之辞。 隋公宗派辞 (明)翰林院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宋濂(作序) 隋公宗派 源远流长 继世清浊 分辩混祥 且耕且读 乃积乃昌 彬彬文质 用行舍藏 连枝同气 二叶芬芳 亡金之世 各授宠章 桓桓英锐 威震四方 垂介其社 牲牲雁行 仔肩并驾 器运庙廊 大元开统 选耀忠良 攻克勇跃 我武威扬 六辔在手 共逐腾骧 定国开基 独披洪疆 壁坚固垒 则雪则汤 生擒死击 可计可量 扫除奸佞 火炎昆岗 离属既定 天下以匡 缵功承绪 节见旗常 位封安远 虎符铜章 名著华府 天绿蒙康 相承功业 何其炽昌 他山之石 载美载扬 褒功颂德 厥善孔彰 仰承懋赏 亦灿亦皇 而今而后 千古荣光 安远大将军谥忠勇管军万户 至元二十四年岁次丁亥正月下旬(1288年) 国英 立 (本碑文未见于山东各处谱序资料,始来自黑龙江省泰来县支系隋广弟所藏手抄墨迹。希各处族人考证其来源情况。)
六、 隋世昌列传及碑文涉及地名考 1、涟水:水名,源于湖南省涟原县,东流至湘潭入湘水。又县名,江苏省清江东北。 2、嘉祥:古县名,辖今山东省巨野县山口镇,与今山东嘉祥地址有异同。 3、峄州:古县名,春秋郑国地,金置峄州,明降为县,1960年撤消,治所今山东临沂县西。 4、丁家州:安徽铜陵西北。 5、大宛: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北通康居,南通大月氏(汉代),该域产一种良马,出汗如血色,是一种野马,今为吉尔吉斯及哈萨克一带。 6、鹿门山:襄阳南15公里。 7、襄阳:湖北襄阳,元称襄阳路,历代南北之要冲,1912年废。 8、郢州:湖北钟祥县境内。 9、沙洋:位于湖北荆门东南部,为古代军事重镇。 10、瓜州:指江苏邗江县南瓜州镇,非甘肃古敦煌之瓜州。 11、睢阳:春秋宋地,今所属河南商丘县南。 12、淮安路:郡名,隋大业初置,元至元二十年升为路,明清升为府,治所今江苏淮安县。 13、澉浦:位于浙江省海盐县南,宋开禧初置澉浦水军。 14、鄂州:湖北武昌。 15、焦山:江苏镇江附近江中小岛。 16、泰州:春秋吴地,元称泰州路总管府,明清又称泰州,1912年改为江苏泰县。 17、新城: ① 湖北随州北部一小镇 ② 春秋宋地,位于河南商丘 ③ 河北保定汉时称新域 ④ 新郢:郢音影,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 新郢:地名,位于湖北钟祥县西南汉江南岸。若将新郢称新城,疑为讹传误记,根据宋元交战情况分析,新城应改为新郢。 18、奥鲁:奥鲁为蒙语“老小营”或“营盘”之意,实指 蒙古军队征战时,家属与辎重粮草留在与前线保持一定距离的后方,这个所在地便称为“奥鲁”,与现今的留守供应部队相似。蒙古军户及探马赤军户,是由军人所在的万户、千户中设立奥鲁冠负责管理。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下令“革罢奥鲁”,军户制彻底废除。 19、达鲁花赤:元朝地方官分两个系统,一是行省系统,二是土司系统。行省即行中书省,也简称省。行省以下时 路、府、州、县。路分上路和下路,满10万户为上路,不及及10万户为下路,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不论人口数量可置上路,路设总管府,长官称达鲁花赤,总管副贰。“达鲁花赤”蒙语称“掌印官”。 隋氏谱序中隋世昌于1277年授安远大将军,管军万户达鲁花赤,即此官职。 20、枢密院:元代最高军事统治机构。元代军队分四种: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军龄为15-70岁,探马赤军为精锐部队。汉军由汉人及其他民族构成。新附军为收降南宋兵卒组成。元军编制:十人为一队,十队为一百户,十百户为一千户,十千户为一万户。万户为元军队最高编制。隋世昌于1277年授管军万户,即是当时元军最高职衔。 21、察罕:元统兵将领。 22、答刺罕:愿从军不怕死的将士,多组成炮军、水手、弓箭手等。 23、伯颜(1236—1294)蒙古八领部人,忽必烈时任中书左丞相,为率兵南下攻宋主帅。
七、 《元史》列传——隋世昌平生时代背景考 公元1206年,蒙古族铁木真为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系蒙语,现代学者对其意解释不一,有“坚强、大海、天”等说法。铁木真设立千户制度,统一蒙古族各部,对外进行军事扩张,1227年攻灭西夏,1234年灭金,然后与南宋进行决战,1260年后裔统帅忽必烈建都大都(北京),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元朝由此开始。5年之后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而且版图最大的朝代即是元朝。 隋世昌的戎马生涯之际,就处在元灭南宋之时,为大元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1261年南宋骁将刘整因受贾似道猜忌而降蒙古,他建议忽必烈把进攻重点放在长江中游,首先夺取汉水上的重镇襄阳。从1267年起,元军对襄阳和隔汉水相望的樊城发起进攻,宋军顽强抵抗,坚守工孤城六年,1273年元军从西域调入“回回炮”(一种巨大的抛石机械),先后两次攻城并取胜,由此打开进入长江门户。 1274年,元军以伯颜,阿术为统帅,由汉水进长江,大举南下,先占领武昌、汉阳,分攻两湖,继主力顺流东下,在池州(今安徽贵池)下游丁家州击溃贾似道督率的宋军占领健康,直逼临安,宋守军望风而逃。宋朝廷再三谦使求和不成,遂于1276年正月上表投降,二月伯颜进入临安。 (请参考《元史》列传——隋世昌传及隋氏通谱前序)
八、 千年历史有关“隋” A:“隋”字解: 1、隋:发“妥”音(tuǒ),祭祀名,周礼春官小祝:“大祭祀、赞隋。。。。。。隋,尸之祭也”。 2、隋:椭圆形为隋(tuǒ),于椭古时通用。 3、隋:发“垛”音(duò),指剩余祭品。 4、隋:duò,垂落之意。 5、堕:duò,山形狭长而为之。 6、隋女:duò,同惰,鸟名。羿古之善射者,言此鸟捷劲,虽羿之善射,亦懈惰不敢射也。 7、随:suí,跟从、沿着;顺,听任四种意思。 B、隋姓解: 1、隋:suí:为较罕见姓,起源相传为女娲氏后裔,称子隋,又考:皇帝庶出儿子中姬姓(周王宣)后裔为隋。 2、明代云南西部“怕、刀、剁”三个姓氏中“剁”姓改为“隋”。 3、《风俗通》:隋姓为炎帝后裔隋侯之后。 4、《民族略》:隋,侯爵,今隋州,楚灭之,子孙以为氏。 5、《路史》:汉东之国隋为大,楚灭之,有隋氏。 6、《姓纂》:周同姓,隋国子孙以为姓。 7、《万姓谱》载:绛隋巢共. 8、《千家姓》:古代隋姓家族在清河郡(今山东武成)。 9、《姓氏寻源》[清代张澍(岳麓书社1992年版)]中载:《世本》隋作笙。注:女娲臣是隋姓远矣。一云陶唐氏之后,《潜夫论》士会食采隋,故氏随。《图经》隋城在介休县东。《姓谱》以为始祖于杜伯之裔孙,士会受隋邑曰隋武子,因以为姓。隋即随也。隋文武以周秦不遑宁处,去走(走之)作隋,古今字体即异,人姓遂分。今“隋、随”二姓同存。 10、隋:原姓为隋,杨坚称帝后,鉴与周齐奔走不宁,与江山不利,去“走之傍”为隋。 隋:séi:山东方言读此音。 C、隋姓任务解: 1、隋会:《史记》载,先为秦使臣,秦败附晋,为晋中军使臣。(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2、隋但:《史记》载为武帝时太医令,随军出击匈奴。(匈奴列传第十五)。 3、隋何:《史记》高祖本记载,隋何为高祖谒者,官至护军中尉,善言辩,游说淮南王黥(qíng)布叛楚归汉。 4、隋悟:《列子》有载(待考)。 5、隋昱明:《后汉书》载,东汉五原太守。 6、隋宝:《宋史》载,山东莱阳人,即本族怀远大将军,(见谱序)。 7、隋世昌:山东栖霞人,即本族安远大将军,(见谱序)。 8、隋良辅:《明史》载山东人,(待考)。 9、隋侯:汉东之隋国国王,见一大蛇受伤,遂以裹之,蛇为答谢,吐出一宝珠,似如夜光闪闪,故名“隋侯之珠”,“隋珠”。(出《淮南子》贤冥训)。 10、隋和:“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的简称。隋珠合璧、明月清风、珠联璧合等词句均源于此。 11、隋卞:即和氏璧发现者卞和。 12、隋文帝:(541—604),即杨坚,华阴人,初仕北国,位至相国,袭封隋国公,大定元年废北周,自称帝,建立隋王朝,改元开皇。七年灭后梁,九年灭陈,结束东晋以来200余年战乱局面,统一全国,在位24年。 13、隋炀帝:(589—618),即杨广,一名英。文帝次子,仁寿四年即位,在位十四年,对外广用兵,大兴土木,筑西苑,造离宫四十余所,开运河,筑长城,重赋役繁,民不堪命,农民起义纷纷。大业十二年巡江南江都,沉湎酒色,无意北归。十四年为禁军将领宇文化缢杀宫中。 14、与隋有关的地名解 ①、隋地:古邑名,春秋晋地,位所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②、隋国:周代国名,姬姓,春秋时期为楚国附庸,位所今湖北随州。 ③、隋朝:朝代名,公元581—618年,经三帝三十七年被唐所灭。 ④、隋县:县名,春秋时隋国,汉置隋县,属南阳郡,晋武帝时分南阳立义阳国,后又分立阳隋郡,南朝宋改隋阳郡,齐梁时称田隋郡,西魏改隋州。明初改为县,后改州,1912年复改隋县,1990年又改称隋州(今湖北)。 ⑤、隋苑:园名,隋炀帝时建,即上林苑,又名西苑,故址位于今江苏扬州西北。杜牧题诗曰“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 ⑥、隋堤: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开通济渠,从西苑引洛水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经泗水入淮河,又开邗自山阳入扬子江,渠宽四十步,旁筑御道,置杨柳,后人称谓隋堤。白居易题曰:“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三株两株汴河口”。 7、隋园:清袁枚别墅名,康熙时江宁织造隋氏(?待考)在金陵(南京)城外小仓山筑堂,号隋园,后为袁枚所购。随高置江楼,随下置溪亭,随间走置桥梁,随湍流为泛舟,名符其实隋园也。袁枚(1716—1797),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进士,官至江宁知县,父丧辞归,以诗文度日,著有《隋园全书》,享盛名50年。 D、《隋书》解:《二十五史》之一,唐代令狐德,长孙无忌监修,共85卷,所志以隋为主,兼及梁、陈、北齐、北周,初称五代史志,隋书十志。 E、《易经》随卦注解 随:卦名,第十七卦,下震上兑,卦曰:“随:元享、利贞、无咎。”《说文》:从也,此卦下震上兑,含有内功外悦,人愿随从之意。“元享、利贞、无咎”意为事物相随从之时,必至为享通,利于守正。 分析此卦名解,“随”之意有三,一谓君子之道,为群所随;二谓已随于人;三谓临事择所随,并指出,凡人君之从善,臣下之奉命,学者之徒义,临事则从长,皆“随”。 六爻术中将“随”卦称为“推车靠涯”,即:泽雷随(震为雷,兑为泽),卦象解曰:推车靠涯道路干,谋望求财不费难,婚姻出行无阻隔,疾病口舍保平安。 虽然六爻术今人多已不相信,但据卦意可看出亦有等待观望,顺其自然之意,符合《易经》中原意。 “随卦”义理中蕴含着一项鲜明而含义广泛的“相随原则”,无论是人与人关系中的上随下、下随上、己随人、人随己,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朝作晚息,遇事随时,均当不违正道,诚心从善。“随”卦体现了《周易》作者处世与修身的哲学观念。
九、 隋氏族谱大事记 1288年: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六世孙隋国英立安远大将军万户隋公宗派功烈之碑。 1369年:明洪武二年,翰林院大学士宋濂为五世祖隋世昌作列传(《元史》)及碑文。 1403年:明永乐年间莱阳十一世隋胤整理隋氏家谱。 1426年:明宣德元年,栖霞县蛇窝泊祠堂于正月初二夜焚,遂议各支系分立祠堂。 1474年:明成化九年,栖霞县蛇窝泊十二世孙隋之义作谱序。 1506年:明正德年间山东寿光族人隋杰、隋永彬捐粮2000石赈灾。 1662年:康熙元年,隋氏族人于山东青州科考相聚,言明续谱之事,遂定修谱。 1664年:康熙三年,隋振英、隋振国修谱。 1695年:康熙三十三年,莱阳县十八世孙隋询(庠生)作较为影响的谱序——《隋氏房社序》。 1774年: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世孙隋纯武作“定海郡隋氏族谱”。 1774年:乾隆三十八年三月,掖县二十世孙隋人龙作“隋氏族谱序”,同时二十一世孙隋宗舜在异地修谱。 1806年:嘉庆十一年,二十二世孙隋琮作“重修隋氏通谱序”。 1833年:道光十三年, 高密县隋福堂修谱。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隋钰作谱序。 1851年:咸丰元年,即墨县团彪庄隋元贵,辽宁岫岩隋开甲,金州隋汝龄联合修谱作序。 1852年:咸丰二年,乐安家族集资修舍办义学,置田二十一亩,时庠生王鹤峰题碑文,石工盖世准等三人刻碑,二十五世孙隋金弟膳写。 1858年:咸丰八年,海阳县族人在何家茔公立墓志,隋锡明膳写。 1878年:光绪四年栖霞蛇窝泊二十一世孙隋光谦作碑文。 1891年:光绪十七年招元县二十三世孙隋凤楷作序。 1892年:光绪十八年昌邑县致和堂刊印《隋氏族谱》(木版印刷),同时二十五世代孙隋同文、隋学文、隋玉清修谱。 1912年:民国元年,莱阳二十五世孙隋文礼作谱序。 1915年:民国四年,三府三州二十余县八十村留谱捐资大钱计413千元(币值待考) 1915年:民国四年,即墨县二十五世孙隋斗南、隋熙麟等14人发起重修重印“隋氏通谱”。 1920年:民国九年,莱阳县水岔村华萼堂二十四世孙隋锡龄发起重修“定海郡隋氏通谱”,并作“修谱奔波苦难赋”,文礼、建勋、同校。 1920年:民国九年,莱阳县鹿野庄华萼堂二十五世孙隋文礼作“续修重印谱序”。 1921年:民国十年,文登县和顺堂二十五世孙隋熙麟发起重印“定海郡隋氏通谱”计八卷,莱阳兴通石印,捐款族人77人,献大洋总数4090元。 1929年:民国十九年秋,高密县碾头村二十六世孙隋庆源绘制“隋氏墓图”。 1964年:黑龙江肇东二十六世族人隋连芳赴吉林省农安县万金塔支系隋福林处探家。 1969年:吉林省农安县支系二十七世隋福林抄谱(咸丰元年谱序)。 1986年:农安县二十八世孙隋广彬向黑龙江各处试发“征谱联系书”。 1995年:黑龙江依安支系隋广林赴吉林农安县靠山镇面族续谱。 1998年:二十八世孙隋广彬赴农安县杨树林乡赵家禄屯隋福成面族续谱。 1999年:二十八世孙隋广彬赴扶余二龙山隋福春处面族续谱。 2000年:时年春节,二十八世孙隋广彬赴黑龙江依安、泰来、肇东三处面族续谱。 2000年:时年秋季黑龙江泰来县支系隋广弟(另一支)向吉林省农安县支系寄手抄谱两份:《隋氏关东谱序》、《隋氏山东谱序》,始得“房社序”一文。 2001年:时年10月山东省栖霞县博物馆李元章先生(时年76岁)向隋广彬处寄谱《定海郡隋氏通谱》,计二函12卷(其中重复4卷)。 2004年:德惠市天台支系族人春节后隋振东、隋春芳前来农安靠山镇隋广彬处面族续谱。 2005年:正月初三,隋广彬赴黑龙江省木兰县大贵镇隋福祥处续谱。 2005年:中秋节后,隋广彬赴农安县好来堡村8社隋广学处续谱,并确认“十”字起始为“修”字重大修谱问题。
十、 小 辞 典 1、昭穆:古宗庙制,天子(或诸侯)七庙,太祖庙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称昭;三五七世居右,称穆。(见《礼记》)。 现泛指宗族墓地排列,更引深意为家族行次辈分排列。 2、宗祧:祧为远祖之庙,宗苗之意。 3、宗法:古时分别嫡庶统系之制。 4、俎豆千秋:俎:置肉的几,豆:盛干肉一类食器。俎豆:古代祭祀器。全句意为对祖宗的祭祀怀念要永远传下去。 5、郡望:郡中之望族。即族内显贵之族。 6、祠堂:祭祀祖宗之处,由春秋时期宗庙发展而成,汉初多在墓区进行,以后设在院内或室内厅堂。 7、九族:指自身上下之辈分。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自身,儿,孙,曾孙、玄孙。 8、六亲:父母、兄弟、姐妹。 9、五福:长寿、富贵,康宁,美德,善终。 10、五服:丧礼服饰之差别,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5类丧服,以亲疏远近为差别等级。 ①斩衰:最重之丧服,以粗麻布为之,不缝下开气,穿期为三年。 ②齐衰:用稍粗麻布为之,缝下边,穿期5个月,不杖期穿3个月。 ③大功:用粗熟麻布为之,穿期九个月。 ④小功:用稍细布为之,穿期五个月。 ⑤缌麻:丧服之最轻者,以稍细熟布为之,穿期3个月。缌:最细之麻布。 ⑥杖期:古丧礼,夫为妻,嫡子众子为庶母,皆服杖期,惟父母在,为妻服不杖期。 11、食采:意为食地,可垦种之地。又意为食邑。邑,县及都城所指。《汉书》高帝记曰:“食其邑之租人犹之采地,如‘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三意为所封之邑为食采。今解为谋生之地。 12、慎终追远:出自《论语·学而》,原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指居丧能守礼法,尽孝道,尤其对父母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祖先虽远,须依礼追祭。孔安国曰:“慎终者尽丧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 |